EN
通知公告协会活动国际交流投资大会品牌评选其他会议
宋瑞霖:中国创新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元年,晒成绩,亮隐忧
协会活动 NEJM医学前沿 2022.01.05 8896

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国去年共批准1类新药25个,再创历史新高,而11月19日正式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则宣告中国新药研发数量持续数年井喷之后,回归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初衷。

《NEJM医学前沿》邀请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回顾2021年中国医药创新成果和相关医药政策,并为进一步促进创新提出建议。该文指出,创新药大幅降价促进了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但“不利于形成持续投入创新的环境”,从长远看会“降低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速度”。

稳扎稳打,回归创新本源,推动医药创新迈上新台阶

张志娟†,张帆†‡,刘子钰†,宋瑞霖*†§†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通讯作者

2021年,面对全球疫情压力,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有效提升,民生保障齐头并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过新冠疫情全球流行与防控的洗礼,医药创新水平在控制疫情、恢复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中国医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愈加显著,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生态环境系统逐步完善,在从医药大国向医药科技强国转变的征途中不断迈进,中国的医药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强国要素。

2021年是中国医药产业走向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承上启下的一年,医药创新产出正步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这一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继续精进自我创新能力,再次获得佳绩。与此同时,医药创新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医药产业稳扎稳打,夯实高质量创新基础,稳中求进,回归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初衷和创新本源,推动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2021中国医药创新再现佳绩

(一)中国医药创新“量”上成绩显著,“质”上同获突破

伴随药品监管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研发生态和研发理念正在成为主流,中国医药创新“量”上成绩显著,“质”上同获突破。据药渡数据库整理,截止到2021年11月底,中国获批的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和5.1类(境外上市的原研药申请在国内上市)共52个新药,再创历史新高;近年中国获批的新药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本土医药创新企业已经迈出从快速跟进到差异化创新的第一步,截至11月底,2021年有25个1类创新药获批,已超过2020年整年20个创新药的获批数量。

此外,2021年首个CAR 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的获批上市填补了本土CAR T疗法药物的空白;由中国本土团队原创研发的奥瑞巴替尼为全球第二个第三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效解决了中国耐药慢粒白血病患者无药可医这一重大临床空白;3款新冠疫苗、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的获批上市不仅为人类最终战胜疫情打了一剂加强针,也是我国医药创新研发能力和水平提高的缩影。

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连任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管委会成员,大力推动了中国药品注册标准、要求与国际协调和统一,为中国开展开放式创新与同步研发创造了关键条件。据《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2021-2025)》报告显示,2020年以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衡量为例,中国对全球贡献占比从2015年的约4%跃至约14%,稳居第二梯队之首,仅次于美国。创新在研管线的储备积累与全球领先水平的数量差距逐步缩小,据Pharmaprojects 2021年1−8月统计数据和麦肯锡分析结果来看,中国的创新临床在研管线数量包括处于全球1−3期临床试验或注册前阶段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为1364个,美国为3204个;中美创新临床在研抗肿瘤药物的数量也逐步接近,肿瘤领域正在成为企业差异化创新的起点。

与此同时,中国医药创新积极国际化,本年度本土药企跨境合作继续加速,license-in仍是目前提高本土药企自身创新实力的重要战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底,国内药企license-in达122项,与2020年相比增幅为72%;随着本土创新水平与能力不断提升,国际上对中国医药创新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本土创新产品全球化探路,共40个品种实现“出海”,披露的交易金额近118亿美元。其中,荣昌生物(09995.HK)与西雅图基因(SeagenInc.;纳斯达克:SGEN)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开发和商业化其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以总金额26亿美元打破记录。

(二)稳中求进,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创新药每年一次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稳定,2021年新增67个谈判药品中,20个本土创新药实现当年批准当年准入医保目录。同时,随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以及医保谈判常态化的不断推进,创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目录平均周期从2020年的3.7年,缩短到2021年的1.17年。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医保目录调整机制的优化使得创新药得到更广覆盖和更快纳入,患者可及性得以提升。

二、中国医药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医药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短板。一方面体现在医药创新同质化问题仍然严重,参与国际同步开发匮乏。创新药研究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近三年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适应证54%为抗肿瘤药物,对于罕见病、儿童用药领域关注度不高。同时,热门靶点研究集中度过高,扎堆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浪费:2020年中国PD-1、VEGFR、PD-L1临床试验数量均超过60多项,其中最热靶点PD-1更是有近100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我国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无原始突破性创新,产业转化能力不强,“产学研”未充分结合。

《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药物临床试验总体上主要由国内申办者发起、在国内开展为主,且1期临床试验比例最高。《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2021-2025)》报告显示,近年来尽管临床试验机构数量稳步上升,多数中国临床研究机构的实践经验仍普遍不足。在2019−2020年承担临床试验的1078家机构中,两年内承担超过20项临床研究的机构不到机构总数的30%。中国机构承担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经验更为匮乏,仅有6%的机构在过去两年间承担超过20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仍有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尤其是中国高发肿瘤或其他疾病领域,亟需整体推进医学科技发展和加快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

另一方面,在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确立建立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目标后,各个相关部门所担负的职责尚需与国家战略目标进一步匹配以形成良性闭环。比如,以保基本为目标的医保报销制度和医院用药管理制度需要与高速发展的国家鼓励医药创新发展目标实现同步;尚缺乏与加快审评,特别是附条件批准的创新药物审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药物警戒及临床指南规范,这是导致纳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无法顺利进入医院使用的原因之一;国家亟待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引导建立商业保险和慈善赠药机制,实现以临床价值为基础确定价格,以支付能力为依据制定支付比例。从多维度保障广大患者能够分享到中国医药创新成果,提高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并建立完善的以政策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鼓励创新生态体系。

从短期来看,医保部门利用强大的市场支付方地位通过谈判取得了创新药大幅降价的结果,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实现了医保支付量力而行的目标,促进了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但是,从国家总体战略角度来看,不断压缩的获利空间以及临床使用不足导致的不合理回报将可能打击投资者、研发主体投入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持续投入创新的环境,进而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这种态势如果不能改变,从长远来看会降低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速度,也会延缓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面向人民健康的目标。

此外,国内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提交的IPO申请不足2020年同期的一半,且有16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IPO,这个数量高于前两年的总和。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跟随创新”、“微创新”逐渐淡出资本市场的视线,随着市场的不断检验,真正具有创新实力的医药企业才能持续获得资本的青睐。

三、稳扎稳打,夯实高质量创新基础

(一)回归创新本源,从国家层面,加强基础研究与转化能力

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是保证医药创新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源泉,需要进一步制定政策,提高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研体系;改革现有职称评定和分配、税收机制,强化科技转化能力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激活创新源头,在科技前期取得颠覆性突破;创新各环节与国际高度接轨,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研发集群。

(二)进一步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创新

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理念,是药物研发回归本真、不忘初心的客观反映。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药品审评审批原则和规范,引导药物研究和投资者在立项时理性分析项目的临床价值和市场需求,减少重复研发和社会资源浪费。

(三)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品的支付体系,确保创新健康可持续发展

医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长期、持续的药物研发投入。从药物研发的根本逻辑看,一个创新药的完整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开发期、市场导入期、成长期以及衰退期,这是创新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予创新药合理的溢价,让创新医药产业能获得合理回报,既是对创新者的尊重与肯定,也是吸引投资者的核心要素;通过建立完善与包容的市场以鼓励创新产业持续投入药品研发,最终将惠及中国及全球人民,是未来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创新高地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创新药临床使用按需增加,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落实,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于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的作用,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医药创新产业与商业健康保险的融合发展机制,是以合理回报促进医药创新持续投入的新思路、新方向。

综上,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告诉我们,医药创新能力已经是国家未来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强国要素。如何稳固中国医药创新已经取得的良好成绩,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医药创新领域的话语权,使医药产业更好地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仍需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多方助力,登高望远、乘势而上,通过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及国际合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充满信心。

您可能感兴趣
国家药监局徐景和副局长一行莅临我会指导工作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1.03.03 21346

海南生物医药发展座谈会顺利召开
中国药促会 2021.03.24 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