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政策法规研发追踪医改专题
中央释放信号:医改提速、反腐深入
医改专题 MedTrend医趋势 2024.02.01 879

1月9-12日,国家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三大系统陆续召开2024工作会议,不约而同首次以同一个概念冠名——中国式现代化

开年会议决定未来一年的行业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具体代表什么?这根“指挥棒”会引领中国医疗行业走向何方?

01 信号

中国式现代化于20大被重点提出,经过一年时间探索,地位一再提升。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毋庸置疑,2024年,整体政策部署均将围绕此展开,医疗行业自然不会例外。

具体内容包括什么?

从宏观来看,20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涉及到医疗行业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是人口问题。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挑战,首先,是规模巨大;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

截止2022年末,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9.8%,其中65岁以上比例占到14.9%,同时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降至-0.60‰。

这意味着每20个人之中就有一位老人,人口增长已经抵不过自然衰亡的速度。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像一枚投入池塘的石子,将引发社会方方面面的连锁反应。

一方面,老龄化社会渐行渐近,带病生存、未富先老将成为新常态,导致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旺盛且迫切。

另一方面,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政府的福利支出压力会越来越大,将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当全社会将更高比例的财富资源用于老龄人口的医疗护理照料,届时医疗资源可能会变得更为紧张。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这一基调铺垫已久,早在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通稿中就提出:

中国将正式进入“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

解决共同富裕,核心问题是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分好“蛋糕”,进而防止两极分化。

这也是近年来反腐频发的底层逻辑。蓝图之下,“三座大山”被陆续爆锤,医疗板块在近半年的洗礼后风声鹤唳。1月12日,一则全国典型医院“全链条”腐败案件如期上了央视《焦点访谈》。紧接着,开年第一个月,就有两名省医保局原局长被陆续通报 “严重违纪违规”。

但是如果,这只是个开始呢?

从最新动态来看,常态化反腐之箭,将一直悬挂在张紧的弓弩上,没有终期。

1月8日,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指出,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清理风险隐患。

去年底,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在食品药品、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最严重的情形,将被判处无期。

新目标催生了一系列新行动,在构建长效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过程中,我们熟悉的医疗行业整改进程,可能会大大加速,比预想的要快很多。

02 变局

先说医疗资源问题。

总的来说,这部分矛盾是人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84.7亿、入院人次为24726万。这些数据对应到428.7万名执业(助理)医师身上,从常理推断,很难做到医院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覆盖疾病全流程的管理和指导服务。

分级诊疗是一剂“解药”。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实到今天,最重要的抓手就是以城市医疗联合体为主的医联体,以及以县域医疗联合体为主的医共体。

上面已经下了死命令。去年底,卫健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何为紧密?

就是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基础设施基本都可以共用的程度,同时医保基金实行总额付费。最终目的是用一套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来提高治病救人的效能,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以华西医院为例,该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897万人次,出院患者近30万人次,手术约20万台次。为把数量众多的患者管理好,该院鼓励在医联体框架内,不同医疗机构的科室与科室结对子、医生与医生交朋友,让一位患者在区域内取得连续性服务,最大程度上少跑腿、少检查。

再说医保方面。

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正在不断加大医保基金筹资和支付压力。做“增量”的空间越来越少,充分利用好“存量”的重要性就不断凸显。

想要实现医疗基金利用的最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在执行层面,一是通过集采、医保谈判压缩流通环节的水分;二是通过反腐切断利益输送的渠道。

所以医保局成立以后,做了很多的改革,比如集采、飞行检查、个人账户改革等,其实都是为了让医保制度发挥更好的功效。

1月20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国家医疗保障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章轲同志任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

章轲在审计署工作多年,在过去的讲话中反复强调四个“坚决”:“坚决做到集中统一”、“坚决做到全面覆盖”、“坚决做到权威高效”、“坚决做到清正廉洁”,曾在大案要案上展现了极强的能力。

不言自明,这是对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之意。

由于一切调整的终极诉求是性价比,新信号下,或许一切与民生相关的行业,都将是微利行业。

从医疗服务端来看,借用受到广泛关注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的观点,公立医院不再走创收模式,就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

当然,这意味着改革必须由各级政府主导,参照三明模式整合医疗、医药、医保职责权力,才有可能切实推行下去。

针对社会办医,参照教育培训“双减”政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机构。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信号。

曾有医改专家介绍,从全世界来看,非营利医疗在医疗中起主导作用是基本规律,比如台湾地区就没有营利性医院,全部都是非营利性医院。

这意味着当下市场上的非公综合性医院,未来全部转为非营利性,也是不能排除的一个方向。

03 前路

中国有谚语讲:面对变革之风,有人砌围墙,有人建风车。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4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生物制造产业被列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项,生命科学被列入未来产业新赛道。

毕井泉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落地到政策执行层面,被寄予最大期望的、能够鼓励创新的机构就是药监局

以医疗器械为例,去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主任孙磊曾公开表示,从器审中心审评能力提升角度来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器械审评体系1.0版已经建成,创新举措包括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和生物材料领域创新合作平台的搭建、国家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设立等。

量的方面。2022年,医疗器械注册申报量同比+28%,审评平均用时持续缩短,至2022年,复杂产品审评平均用时已下降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审评法定时限内完成率已达到99.7%。质的方面。2014年,创新通道建立,截至目前已有230个创新产品获批上市,2023年上半年就批准28个创新产品,对比之下,上年全年数字是55个产品。从数字来看,创新转化量确实在逐年增长。孙磊表示,在企业产品研发过程和产业方向选择中,要与国家重点扶持政策、领域紧密契合起来。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3个与医疗器械发展高度相关的领域列入“十四五”前沿科技攻关的七大重点领域。

针对跨国医药医疗企业来说,曾意气风发的享受了中国市场的早期红利,如今步入“中年”,不得不面对中国政策环境的改变以及本土力量的崛起。

走到选择的十字路口,毫无疑问的是,只有牢牢拥抱新的宏大叙事,根据中国发展新征程的特点,在商业模式升级转变上积极采取行动,才有机会生存下来。

在这方面,GE医疗一马当先。

GE医疗是最早公开跟进中国式现代化路线的大型跨国医疗企业。去年两会结束后,GE医疗特别升级了中国战略,其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未来将更加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于科技创新、重疾防治、基层医疗等方面的具体需求。”

政治嗅觉何其敏锐。

04 尾声

中国还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

过去的2013-2021年,中国是全世界市场扩张最快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8.6%。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判断,到2035年之前,中国还有8%的增长潜力。每年对世界的经济增长贡献能达到30%左右。

这意味着,全世界每年的经济增长30%左右还是会来自于中国。

追赶产业升级浪潮时不我待,如果能充分利用国内人力资本、市场规模和产业配套的优势,还有抓住新经济带来的换到超车的机会。

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一定会有增长低于预期的情况出现。但只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发展大势,看清挑战的根源和机遇之所在,黑天鹅会出现,但也必然会诞生新的王者。

您可能感兴趣
安徽省发布医保报销最新标准
医药代表 2019.05.29 27030